Hot Search Terms

一、引言:物理治療在骨刺疼痛緩解中的作用

骨刺是一種常見的關節退化性疾病,尤其在老年人中更為普遍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約有30%的65歲以上長者曾因骨刺問題就醫。骨刺的形成通常與關節長期過度使用或姿勢不良有關,導致關節邊緣出現骨質增生,進而壓迫周圍神經或軟組織,引發疼痛。物理治療在紓緩骨刺疼痛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,透過運動治療與復健技術,能有效改善關節功能,減輕疼痛。

二、運動治療:強化肌肉,穩定關節

1. 核心肌群訓練:強化核心肌群對脊椎的支撐作用

核心肌群是維持脊椎穩定的關鍵,強化這些肌肉能有效減輕脊椎壓力,從而紓緩骨刺疼痛。常見的核心訓練包括平板支撐、橋式運動等。平板支撐能有效鍛鍊腹橫肌與多裂肌,建議每次維持30秒至1分鐘,每日進行3組。橋式運動則能強化臀大肌與下背部肌肉,每次維持10秒,重複10次。

2. 下肢肌力訓練:強化腿部肌肉,減輕關節負擔

下肢肌肉的強度直接影響關節的負荷。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建議,骨刺患者可透過以下運動強化下肢:

  • 深蹲:每日3組,每組10次
  • 腿部伸展:使用彈力帶進行,每日2組,每組15次

3. 上肢肌力訓練:強化肩頸肌肉,改善姿勢不良

肩頸部位的骨刺常與姿勢不良有關。強化肩頸肌肉能改善姿勢,減輕疼痛。推薦的運動包括:

  • 肩部外展:使用輕量啞鈴,每日2組,每組12次
  • 頸部等長收縮:用手抵住頭部,進行抗阻運動,每日3組,每組5次

4. 運動強度與頻率:如何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強度

初學者應從低強度開始,每週3次,每次20分鐘。隨著適應,可逐漸增加至每週5次,每次30分鐘。若出現劇烈疼痛,應立即停止並諮詢物理治療師。

三、復健治療:改善關節活動度,減輕疼痛

1. 超音波治療:利用超音波促進組織修復

超音波治療能深入組織,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修復。香港的物理治療診所通常會根據患者情況,設定每週2-3次,每次10分鐘的療程。

2. 電療:利用電刺激緩解疼痛

經皮神經電刺激(TENS)是常見的電療方式,能阻斷痛覺傳導。研究顯示,約70%的患者在使用TENS後,關節痛紓緩效果顯著。

3. 關節鬆動術:由物理治療師進行專業的關節鬆動術

關節鬆動術能改善關節活動度,減輕壓迫。此技術需由專業物理治療師操作,通常每週進行1-2次。

四、居家復健運動指導

1. 簡單的伸展運動:如頸部伸展、背部伸展等

頸部伸展:坐直,將頭部緩慢向左傾斜,維持15秒,換邊重複。每日進行3組。

2. 姿勢矯正:如何維持正確的姿勢

使用電腦時,螢幕應與眼睛同高,椅子高度需讓膝蓋呈90度。每30分鐘應起身活動一次。

五、預防骨刺復發的注意事項

1. 避免過度使用關節

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,如久坐或久站。建議每小時活動5分鐘。

2. 定期進行復健運動

即使疼痛緩解,仍應持續進行復健運動,每週至少3次。

3. 注意保暖

關節受涼可能加劇疼痛,尤其在冬季,應注意保暖。

六、總結:物理治療師的專業建議,鼓勵積極參與復健

骨刺疼痛雖常見,但透過正確的運動與復健,能有效紓緩骨刺疼痛。建議患者積極參與復健,並定期回診追蹤。如有任何疑問,應諮詢專業物理治療師。

www.tops-article.com

©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