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t Search Terms

開刀生仔

產後情緒變化

經歷過開刀生仔的產婦,由於手術過程與自然分娩不同,身體恢復時間較長,加上荷爾蒙的劇烈變化,情緒波動往往更加明顯。產後憂鬱症(Postpartum Depression, PPD)是常見的情緒問題之一,其徵兆包括持續的情緒低落、對原本感興趣的事物失去熱情、食慾改變、睡眠障礙(即使寶寶在睡覺也難以入睡),甚至出現自責或無價值感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,約有10%-15%的產婦會經歷產後憂鬱症,而開刀生仔的產婦比例可能更高。

除了憂鬱症,產後焦慮症也值得關注。產婦可能會出現過度擔心寶寶的健康、反覆檢查寶寶的呼吸、害怕獨自照顧寶寶,甚至出現恐慌發作(如心悸、呼吸困難)。其他情緒困擾還包括易怒、情緒不穩定,或對伴侶產生疏離感。這些情緒變化若持續超過兩週,且影響日常生活,便需要積極介入。

調適情緒

面對產後情緒波動,產婦可以透過多種方式自我調適。首先,尋求家人與朋友的支持至關重要。產婦應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,避免將情緒壓抑在心中。伴侶或家人可以透過傾聽、陪伴,或分擔家務來減輕產婦的壓力。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建議,產後首個月應盡量減少訪客,讓產婦有更多時間休息與適應新角色。

其次,保持充足的睡眠是情緒穩定的基礎。雖然新生兒的作息不規律,但產婦可以嘗試與寶寶同步睡眠,或請家人輪流照顧寶寶以爭取休息時間。此外,適當的運動(如產後瑜伽、散步)能促進內啡肽分泌,改善情緒。研究顯示,每週運動3次、每次30分鐘的產婦,憂鬱症狀明顯減輕。

最後,培養興趣有助於轉移注意力。無論是閱讀、手作,或線上課程,都能讓產婦暫時脫離育兒壓力,找回自我價值感。

尋求專業幫助

若自我調適效果有限,諮詢心理醫生是重要的一步。心理醫生能透過認知行為療法(CBT)幫助產婦調整負面思維,或透過藥物(如抗憂鬱劑)緩解症狀。香港醫院管理局提供的「產後情緒支援計劃」便涵蓋專業心理評估與治療。

此外,參加支持團體(如香港母乳育嬰協會的產後媽媽小組)能讓產婦與同路人分享經驗,減少孤獨感。部分產婦可能需要短期的藥物治療,尤其是症狀嚴重或影響哺乳時,醫生會權衡利弊後開立適合的藥物。

家人的支持

家人的角色在產後心理調適中不可或缺。了解產婦的需求是第一步,例如開刀生仔的產婦可能因傷口疼痛而行動不便,需要更多協助。伴侶可以主動分擔換尿布、哄睡等任務,或安排月子餐補充營養。

給予關懷與支持不僅限於言語,實際行動更能讓產婦感受到被重視。例如陪伴就醫、記錄寶寶作息以減輕產婦的記憶負擔。香港社會福利署的「新手爸爸指南」便強調,伴侶的情緒支持能降低產婦憂鬱風險達40%。

最後,分擔育兒壓力需要全家參與。長輩或兄弟姐妹可以輪流照顧寶寶,讓產婦有喘息空間。研究顯示,家庭支持系統完善的產婦,產後情緒問題的發生率顯著較低。

其他方法

除了傳統療法,正念冥想(Mindfulness)近年被廣泛應用於產後情緒管理。透過專注呼吸與當下感受,產婦能減少焦慮與負面思考。香港大學的研究指出,每天10分鐘的正念練習,連續8週後,產婦的壓力激素水平下降20%。

芳香療法(如薰衣草、洋甘菊精油)也能輔助情緒放鬆。使用擴香儀或稀釋後按摩,可改善睡眠品質。但需注意精油濃度與寶寶的安全性。

對於不善表達的產婦,藝術治療(如繪畫、音樂)提供非語言的宣洩管道。香港藝術治療協會的數據顯示,參與藝術治療的產婦中,70%表示情緒得到明顯舒緩。

www.tops-article.com

©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