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民眾對骨質疏鬆檢查存在諸多誤解,這些迷思可能導致延誤診斷與治療。最常見的誤解之一是「年輕人不需要做骨質密度檢查」。事實上,骨質流失是一個漸進過程,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,30歲後骨質每年流失0.5%-1%,女性更年期後流失速度更快達2%-3%。建立「骨本」應從年輕開始,特別是以下高風險族群更應提早檢測:
另一個常見迷思是「檢查輻射會傷害身體」。實際上,雙能量X光吸收儀(DXA)檢查一次的輻射劑量僅約1-10微西弗,相當於自然環境中1天的背景輻射量,比胸部X光(100微西弗)低許多。香港放射科醫學會指出,DXA檢查的輻射風險可忽略不計。
更有民眾認為「骨質疏鬆無法治療,檢查也沒用」,這完全錯誤。香港骨質疏鬆基金會研究顯示,早期發現並配合藥物治療(如雙磷酸鹽類)可使骨折風險降低40%-70%。生活方式調整(鈣質攝取、負重運動)也能顯著改善骨密度。
要正確理解骨質疏鬆檢查,必須掌握三個核心事實。首先,年輕人建立骨本至關重要。人體骨質在30-35歲達高峰,之後逐年流失。香港中文大學研究追蹤發現,20-30歲期間每日攝取1000mg鈣質者,骨密度峰值比不足攝取者高8%-12%。
其次,DXA檢查的安全性已獲國際認可。比較不同檢查方式的輻射劑量:
檢查類型 | 有效劑量(微西弗) |
---|---|
DXA骨密度檢查 | 1-10 |
胸部X光 | 100 |
跨大西洋航班 | 80 |
香港年背景輻射 | 2000-3000 |
最後,骨質疏鬆的治療效果明確。香港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,接受治療的患者三年內:
DXA作為骨質疏鬆檢查的黃金標準,其安全性經過嚴格驗證。檢查過程無需注射顯影劑,且掃描時間僅10-15分鐘。香港放射科專科醫生指出,DXA的主要安全考量是:
相較其他檢查方法,定量超聲波(QUS)雖無輻射,但僅能測量腳跟或手腕,準確度較低。電腦斷層(QCT)輻射量較高(約100-300微西弗),通常用於特殊情況。香港醫療機構普遍建議:
完成骨質疏鬆檢查後,正確解讀與追蹤結果同樣重要。DXA檢查後無需特殊護理,可立即恢復正常活動。香港骨質疏鬆學會建議按T值分級採取行動:
追蹤檢查時應選擇同一機構,因不同機器可能有5%-10%誤差。香港衛生署「骨質疏鬆預防計劃」提供以下建議:
破除迷思後,應將骨質疏鬆檢查納入健康管理常規。香港統計處數據顯示,50歲以上女性約38%患有骨質疏鬆,但僅15%曾接受檢查。早期檢測可降低: 骨質疏鬆 檢查
建議民眾採取「檢查-評估-治療」三步驟,與醫師討論個人風險,制定預防策略。記住:骨質疏鬆是可防可治的沉默疾病,定期檢查就是最好的自我保護。
©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.